相信以下场景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场景一:
“您已经成功订阅XXX业务,资费90元/月。如需退订请点击XX.XXX.XX,安装后根据提示操作。回复TD无法退订。【XX电信】”。
场景二:
——喂,你是王小明(机主真实姓名)吧。
——你是谁?
——哎哟,你听不出来我是谁啊……
虽然我们多数时候对这类短信置之不理,有时候会愤怒地对电话吼出一句“练好普通话再来骗人”,但骗子们确实让人不胜其烦,对方能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也让人不寒而栗。
时间退回到2008年以前,那时电信诈骗的骗子们还处于广撒网的“盲打”状态,他们并不知道被呼叫方的身份。随着技术的发展,从互联网获取个人信息已经十分便利。比如,2009年8月茂名公安机关破获的一起案件中,仅仅从一台犯罪分子的电脑上就发现了85万条个人信息,涉及到受害人的家庭状况、经济条件、交际范围等。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骗子们在“进化”。根据受骗者在被骗过程中心理表现的突出特征,我们来盘点一下5种电信诈骗招数,受骗者的心理表现,以及防骗“秘籍”。
诈骗招数
1.“积极避难”类
“我是110报警中心,您的信用卡被刷卡消费3000元。”诸如此类的手段还有“法院传票”、“邮局邮件”等诈骗电话和短信。“积极避难”类骗术通过各种渠道通知受害人牵涉到严重的违法案件或巨大的生活灾难中,利用了普通人对于公检法等职业权威感的服从,以此引起受害人的恐惧和慌乱,接着安排所谓的“工作人员”以帮助其解决困难,引导积极“避难”,通过“验证资产”、“委托帮忙”、“个人财产安全维护”等手法引导人们将个人财产转移到骗子名下。
2.“寻求帮助”类
“爸,我在东莞玩被抓了,速汇款5000元到x警官工行卡xxxxx,别打电话,出来再说,快!”“寻求帮助”类骗术指的是骗子利用人际之间相互帮助的特性,为自己编造与受害人利益相关性很好的身份。尤其当“寻求帮助”类骗术结合了开篇所说的掌握了受害人个人真实身份信息时,杀伤力成倍增加!在身份获得确认后,骗子们接下来的套路就是编造自己需要经济帮助的各种理由,借此要求人们予以帮助。
湘ICP备2022002427号-10湘公网安备:43070202000427号
© 2013~2019 haote.com 好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