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Brian Danaher的个人网站,在15寸MacBook Pro上浏览时,留白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不同灰度的文字搭配一种关键色 – 属于很多设计师所公认的那种比较典型的极简风格。
在Danaher的站点中几乎看不到任何与内容无关的装饰性元素,界面的干扰性极低。极简风格很适用于这种类型的网站或应用,即功能复杂度较低,内容类型简单。而将极简风格运用到复杂度较高的产品当中则没有这么容易了。
可以说,最小化设计是对从前过于臃肿的、“最大化”设计风格的回应,包括我们曾经熟悉的漫长Flash进场、各种毫无意义的动画、质感沉重的界面元素、臃肿不堪的功能等等。
极简主义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视觉艺术运动,与当时以混乱的颜色、动感等要素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极简主义受到当时著名的包豪斯艺术运动的影响,聚焦于简约而不失功能性的设计。
60年代
在上世纪60年代,极简主义开始流行于众多领域,特别是在美术及建筑设计方面。在视觉艺术领域,单色和几何图形、工业材质的运用都成为极简主义的代表性要素。
当时比较著名的极简派大师包括平面设计师Josef Müller-Brockmann,画家Ellsworth Kelly以及工业设计师Dieter Rams等等。看一看下面几个案例之间的共同特征 – 简约清晰的线条、慎用的配色等 – 虽然领域有所不同,但它们体现出的风格共性是显而易见的。
Ellsworth Kelly的“布鲁克林大桥 VII”,1962
Dieter Rams为Braun(博朗)设计的收音机,1961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设计的S.R. Crown Hall,1956
著名建筑设计师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那句“少即是多”完美的概括了极简主义的表达方式。众所周知,这句话后来也成为互联网及软件设计领域当中的极简主义者们的口头禅及精神支柱 – 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1980至2000年
在20世纪末的20年当中,极简主义逐渐在人机交互领域形成了独立的分支。
湘ICP备2022002427号-10湘公网安备:43070202000427号
© 2013~2019 haote.com 好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