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内资讯 > 肾少一个咋办?3D打印再装个

肾少一个咋办?3D打印再装个

时间:2015-06-10 |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 阅读:177

话题: 器官 3D打印

除了上述提到的技术性难题,3D生物打印还面临政策空挡和伦理问题。

加大投入基础研究

虽然3D打印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确能把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但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外尚无有效手段破解前述提及的若干瓶颈。且人体组织的复杂性也让3D生物医学打印在短期内还无法进行大规模应用。

陈继民表示,现有的医学水平尚不能完全将人体器官分析透彻,“科研工作者应投入更多精力到基础研究,掌握丰富的生物信息后,才能使3D打印更进一步发展。”

康裕建则建议,从事3D生物打印的公司应建立相关的IT部门,专注于对生物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转化。

据了解,目前3D生物医学打印的工作原理为分层堆叠,液态材料、粉末材料、金属材料通过喷嘴喷出后再层层固化,最后形成三维物体。

另外,器官打印的过程原则上会对生物细胞的活性造成一定的损伤,这需要通过一些特殊的设计和处理,才能保存其较高的活性。并且,控制好细胞所处的微环境,需要足够的细胞培养液予以供给。陈继民指出,“要想达到快速成型又保持活性,以现有的生物材料而言,解决这一难题还需要时间。”

对于打印后的活体处理问题,陈继民认为,现在虽然能实现仿生器官表面的细胞具有一定活性,但如何进入具有一定厚度的器官内部,并将营养输送进去,使其从死体变成活体,则是目前科研工作者攻克的方向,“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在尝试将密密麻麻的毛细血管打印出来并分布到器官的各个角落。

值得一提的是,徐铭恩及其团队已成功通过3D生物打印技术打印出人类肝脏单元、脂肪组织等。打印出的细胞存活率达90%,能够存活四个月。

活体器官打印:看上去很美

“在未来,人们根本不用担心会因器官病变而死于非命,亦无需等待遥遥无期的捐赠者,只需支付一笔费用,就能获得一个功能与外表兼顾的人造器官回归正常生活。”——这是好莱坞经典电影《重生男人》中的剧情。


湘ICP备2022002427号-10湘公网安备:43070202000427号
© 2013~2019 haote.com 好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