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内资讯 > 肾少一个咋办?3D打印再装个

肾少一个咋办?3D打印再装个

时间:2015-06-10 |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 阅读:106

话题: 器官 3D打印

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150万器官衰竭患者,有30万适合器官移植方式治疗,但是,却仅有1万余人能得到器官移植的救治,有限的活体器官来源满足不了患者需求。

随着被称为“人类另一个登月计划”的3D生物打印技术的出现,或许能填补这一空白,也可以令电影中的情形在现实中得以实现。这一天马行空的想法是用“生物墨汁”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1:1的仿生器官模型,再通过体外培育细胞组织为模型注入“生机”,最后再植入人体内替代病变的器官,实现器官移植。

不过,多位业内专家表示,该技术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实现从观赏性到功能性的改变,还需要打印材料、器官精确数据等多个方面的技术性突破。

活体器官稀缺

目前我国人体器官市场的供求比为1:100。单以肾移植手术为例,每年进行移植的患者为3000人,而需求者高达30万。大多数患者只能在等待配体的过程中病情恶化甚至离世。

在此背景下,3D活体器官打印成为了科研工作者眼中的“香饽饽”。

资料显示,3D生物打印技术在2003年实现了单一细胞打印,6年后实现了多细胞打印,并且业内普遍认为到2020年打印活体器官的目标也将达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介绍,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在进行活体器官打印的研发。

四川蓝光英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期表示,公司将于下半年推出一款3D生物打印机,目标是打印人体组织片和血管。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再到构建复杂的器官组织,器官打印的研发似乎已离成功仅有一步之遥了。

活体器官尚未“激活”

尽管3D医学打印备受资本追捧,但部分国内相关上市公司并不打算进入纯粹的生物3D打印技术领域。

深圳光韵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侯若洪向记者坦言,“我们目前做的是工业制造和医学手术,没有涉及生物打印领域。我认为现在3D打印生物上的应用大部分还停留在高校和实验室里。”


湘ICP备2022002427号-10湘公网安备:43070202000427号
© 2013~2019 haote.com 好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