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内资讯 > 历史照进现实:二十年前“下海”和今天“创业”哪个更难? | 投资人手记2

历史照进现实:二十年前“下海”和今天“创业”哪个更难? | 投资人手记2

时间:2015-08-25 | 来源:3W互联网深度精选 | 阅读:86

话题: 3W互联网深度精选


作者:张逸龙


3W导读


马云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看这是句标准的鸡汤。你没看到“万”,如何能成为“一”呢,成功的分子之于分母的比例,换个说法,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罢了。我们比较过二十年前“下海”和当下“创业”的环境,得出的结论是——如今要比从前好的多,这不是说物质财富,而是人们逐渐学会了建立在智慧与理性基础上的竞争和较量。好比一个是原始人部落征战,一个是现代军事战役,是社会微进化后的优越。但回到个体呢?二十年前下海的年轻人,和今天的创业者们,哪一个更难?


比较一下“下海”和“创业”这两波大潮中,个体参与者的选择和状态,不难得出结论。



野蛮生长,原始积累多少带着血腥


二十年前的中国,资本市场刚刚开放,社会资源极度匮乏,精神也是一片荒漠此时国家鼓励人们“下海”,但无论政府还是民间,没人知道所谓的“游戏规则”。而在几乎“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不少人还是大着胆子下去了,原因再简单不过:之前穷怕了、饿怕了。脱离体制或许生死未卜,但这也是当时能够改变命运的仅有出路。凭借对财富的极度渴望,个体和社会都经历了一番野蛮生长。


包括我自己在内,90年代初下海的那波人,不少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知识分子和公务员,很多人扎进了金融、科技、房地产这些高风险的领域,但和今天不同,即使在这些“高大上”的行业里,干的却和“简单劳动”没什么区别。记得我们从厦门收国库券卖给交易所,先委托当地的银行去收,我去运的时候发现整整四十个麻袋,里面都是5元、10元的国库券,全都得搬回来,你能想象当时的金融交易是个“体力活”吗?还有1994年的联想,柳传志主张走“贸易路线”,倪光南主张走“技术路线”,结果柳传志赢了,芯片的研发让位于品牌宣传。事实证明,联想的选择适应了当时的发展环境,在一个依靠简单和重复劳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时代,“技术引领资本”还是一个“为时尚早”的命题。当时所谓的“搞贸易”,大到军事、建材,小到服装、日用品,极度的匮乏造就了极度的膨胀。


湘ICP备2022002427号-10湘公网安备:43070202000427号
© 2013~2019 haote.com 好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