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内资讯 > 在社交网络上,怎样才能恰当地表达情绪?

在社交网络上,怎样才能恰当地表达情绪?

时间:2015-09-11 | 来源:大科技杂志社 | 阅读:71

话题: 社交软件

然而,社交媒体却在不知不觉间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尴尬的状态。计算机社会科学家称,在网络的世界,人们拘谨、压抑和害羞的情绪会被大大“松绑”,所以对当今社会的人们来说,在朋友圈、微博、QQ等社交平台上分享生活、表达感受的频率和深度也就随之提升了。尤其是对初遇社会的青年人来说,各种接踵而至的生理、心理困惑,也使他们更倾向于公开表达和释放自己的焦虑。

而后,当事人会得到或多或少的关注和回应,这些问候也使他们的压力和苦恼得到部分释放和缓解。心理学家称,更新状态、发表日志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情绪发泄方式。遇到特别不顺心的事情了,即刻在社交平台“一吐为快”,既省去了约见朋友“面对面”的时间成本,又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许多正面的反馈。

网络“冷漠”自何来?

如此看来,这些新兴的社交工具不仅承担了传统的社交角色,还为人们的负面的情绪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疏导场所。据一份针对600名大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当他们在社交平台发布负面情绪和消息时,都希望得到与朋友互动交流的机会。超过30%的人表示,即使是收到来自陌生人的关心,他们也会感觉好很多。大多数调查对象也都表示,无论是以何种方式——面对面,打个电话,发个信息,或仅仅只是一个留言,他们都会宽慰许多。只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最好用询问的方式代替做判断、下结论。

然而,遗憾的是,在看到朋友圈的抱怨、发泄或“多愁善感”后,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默默地“不予回应”。心理学者在相关调查中,“伪装”成需要倾诉或帮助的人,通过Facebook(脸书)、聊天室、微博等途径寻求心理援助。调查结果表明,网络群体越大,人们会给予回应和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心理学家表示,人们在网络社交圈中所表现出来的“冷漠”,绝大部分是由于“旁观者效应”所致。只不过,社会中责任感缺失的场所变成了网络,社交平台也成了匿名旁观者的聚集地。在这里,“不发声”可以有很多种解释,道德责任感也因此被稀释。


湘ICP备2022002427号-10湘公网安备:43070202000427号
© 2013~2019 haote.com 好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