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内资讯 > 社交?岂止于社交!——社交网络的底层逻辑

社交?岂止于社交!——社交网络的底层逻辑

时间:2015-12-15 | 来源:产品100干货速递 | 阅读:54

话题: 产品100干货速递


QQ账号、手机号、邮箱账号构成社交网络的原始居民,成为一级入口。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其他各平台的二级ID创建。这种二级ID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不仅是数字、字母,文字、特殊符号的多样组合让社交ID变得更加容易识别、更具标示性。


虽然社交网络中的二级ID的可识别性已经上升了一个层次,但是社交网络诞生的海量信息造成了更多的“噪声”,信息在其中面临被淹没的处境。为了实现信息的指向性,从而实现关系链的顺利构建,社交平台采取了诸多措施,为陷入迷途的信息指明方向。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方式包括:推荐、排行、排序、标签等。


由于硬件设备的发展,尤其是搜索条件、感应装置的进步,关系链的形成又多了一个方式,比如基于地理位置的“附近的人”、“雷达”,名片标示“二维码”等,也为关系链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手段。


三、 互动


(一) 互动的具体方式


信息被生产出来的时候处于静止的状态,为了完成其自身的目的,使社交单位完成关系链的构建,就需要一定的方式促使信息流动起来。信息本身经历了文字、图片、视频以及混合应用的过程,促使信息流动的社交互动同样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二) 互动与社交网络


通过对互动方式的罗列,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交网络是由浅而深的层次构成的。


由ID生产的信息通过关系链到底目的地,此时的社交动作依然是静态的,流动的只是信息。这其中依然有两个层次:解读信息到解读ID。如果只停留在解读信息的程度,那么这就是一次不完整或者说失败的社交行为。只有在对ID进行解读的时候,社交行为才算真正形成。(我们可以以此为标准来检验社交行为的有效性。即我发出的社交信息是否促使他人来解读我了?我是否通过社交信息解读他人了?)


当社交单位对信息进行解读后,社交行为开始形成。然而只通过对信息“阅读、查看、浏览”层面上的解读,会使社交行为处于静止的状态。但是,每个社交单位对于信息的处理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如果社交长期处于单向的状态,社交单位之间便不会达成信息的再确认,这些沉淀下来的解读由于是一种僵死的状态,会逐渐造成信息过载。

资讯阅读

更多


湘ICP备2022002427号-10湘公网安备:43070202000427号
© 2013~2019 haote.com 好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