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信息解读的反向传递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正、负回应来传达。正回应包括赞、顶、喜欢、置顶、关注、订阅、收藏、加入等方式;负回应包括取消、屏蔽、举报、踩等方式,如果需要传达更加丰富的回应,常见的方式包括评论、转发、扩散、分享等。
一旦社交单位对信息解读进行反向传递,信息便开始在关系链中涌动起来。反向传递不仅促进社交单位间的信息确认,这些携带正向或负向回应的信息更是被加工成新的信息流散出去。如果在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交空间中,社交单位为了更简单、更准确、更大范围地完成信息传递和被解读,会很自然围绕到一个现象级的信息之下,这种无限制的解读和再确认会使信息迅速过载。新信息被淹没,无法得到足够的回应,社交单位逐渐进入疲惫状态。
早期的社交网络BBS、博客生产了大量信息,但这些信息无法通过关系链形成足够的互动;而微博用丰富的互动方式,创造了一个开放社交网络。但是,无限制的信息传递反而使微博面临信息无法传递的困境。
在这方面,微信朋友圈实现了很好的平衡。尽管采用文字+图片这种操作最简单、信息量最大的方式,但是作为封闭的社交网络,朋友圈内容不能直接进行二次转载,关系链无法通过朋友圈打通;而且个人生活作为单一的生产来源,信息量的匮乏也无法使社交网络足够活跃。如果把朋友圈作为一个独立产品,面对关系链封闭、信息匮乏双重困难,肯定无法成为一个成功的社交网络。但是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讯工具,借助通讯录(手机号、QQ账号)以及搜索(添加、附近、雷达、扫一扫)成功打通关系链,而后又通过公众号平台解决了信息生产量不足的问题。
如果说BBS、博客解决了“信息”问题,成为社交网络1.0的代表;微博解决了“关系链”问题,使社交网络发展到2.0,那么,成功解决信息、关系链、互动三大困境的微信则无疑使社交网络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作者张耀贤,请他教产品经理,一起快乐的汪汪汪……
湘ICP备2022002427号-10湘公网安备:43070202000427号
© 2013~2019 haote.com 好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