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流氓懂科学,谁也挡不住”。
如今越来越多的复杂统计数据像潮水般向我们涌来,一批又一批的调查结果,都显得那么铿锵有力,似乎那就是客观事实。
统计陷阱被科学流氓们包装的越发完美,一不小心就把我们忽悠了。该怎么办呢?别急,且看死理性派现身说法,帮大家理清真相。
调查问卷你肯定知道,多半还做过。在统计上,问卷调查属于抽样调查。再大规模的抽样调查,都可能存在着意想不到的陷阱。不妨让我们穿越到 1936 年的美国,看一个被许多书本都引用过的实例吧。
1936 年美国总统大选在即,当时一本著名杂志 《文学文摘》 就在读者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断言共和党的兰登即将以 57% 对 43% 的绝对优势大胜民主党的罗斯福——这可是根据 240 万份调查问卷得到的结果。
这么大规模的调查,如同宣告了兰登的胜利,可是,最后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罗斯福以 62% 的支持率成功连任美国总统。出现了这个戏剧性的丑闻后,《文学文摘》业绩直接掉落为零,最后竟然倒闭了。
对于《文学文摘》来说,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现在看来,《文学文摘》的调查问卷虽然数量庞大,但是样本构成大有问题。首先,最可能看到这个调查的是这个杂志的常客,而他们参加调查的动机各有不同。
另外,这个话题更能引发人的兴趣,有些则只是很少的人关心。这都会导致最终参加调查的人是一个有偏的样本。结论可能代表了这些人群,却不能推广到全体。
其次,问卷的回收率只有 24% ,忽略那些没有被回收的问卷就等于是忽略了剩余 760 万人的意见。《文学文摘》杂志社还通过电话调查的方式对自己的读者进行了抽样。
但在 1936 年,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装得起电话——那些订阅杂志、用电话的人家往往都是有钱的人,他们并不能代表全美国的选民意见。最终,这些看起来不算起眼的问题对他们的预测结果产生了巨大影响,事情的发展也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
湘ICP备2022002427号-10湘公网安备:43070202000427号
© 2013~2019 haote.com 好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