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个道理,套用在产品上也是一样。但凡是比我好的,我都可以借鉴,至于用不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这个就涉及到产品管理(综合性的产品周期管理、需求管理等),不多说。(关键是我现在经验少,也说不清,sigh)
产品小白最开始接触产品这个岗位的时候,几个名词是一定会看到的,例如:“竞品分析”、“用户调研”、“用户场景”等等。
这篇文章,就唠一唠“竞品分析”。
刚接触产品这个岗位,应该是大二/三(2012/2013)的时候,那个时候,写了第一个竞品分析。先列当时的过程:(为了写个文章,爆自己的坑也是醉了,请多担当)
1、最初,我觉得“在路上”这款旅行游记App中的一个多人编辑游记这个功能特别有意思,和当时的朋友们玩的好high森,然后就想看看还有哪些是这样的,然后我就想当然的锁定了很多跟“在路上”一样的旅行游记类App;
2、之后,在写的过程中,结合网上的竞品分析,我觉得应该要去写每个产品在各个不同面上的一些不同,这样才是完整的竞品分析:商业/盈利模式、用户群、迭代功能、交互、UI设计、运营等等面;
3、最后,根据罗列出来的这几个产品在同一个面上的不同点,一项项写了自己的分析;
说实话,当时写完的时候,觉得自己完成了一项大工程呢。然而,现在再去看那时候的东西,发现实在是“图奶衣服”。至少没搞清以下几点:
1、没有真正明确自己写竞品分析的目的
从上文的例子来看,当时的我因为感兴趣某个功能,想看看还有哪些产品是有类似功能的。那么,这个竞品分析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why?
因为我的目的是“想看看还有哪些是这样的”,而不是“分析有这种功能的产品在这个功能上的差异性”。
所以,按照达到目的的功利性角度来说,写的再多、再详细,感动的是你自己,浪费的是你时间。(这里的“浪费”,仅针对纯粹达到目的来说)
湘ICP备2022002427号-10湘公网安备:43070202000427号
© 2013~2019 haote.com 好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