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二 何为互联网泡沫
1995年至2001年期间,美国一批冒险的大学生不断编织着自己的梦想,加上风险基金的参与,让一些网络公司如亚马逊、Ebay、世通、Etoys、Webvan以及雅虎开始在纳斯达克上市。当时这些公司处在风险极高的创业期,大多数利润微薄,甚至亏损,但是在互联网公司充满公关色彩的商业计划书的诱惑之下,40多家互联网公司的股票受到追捧,“互联网概念股”投机热潮在欧美以及亚洲国家的股票市场迅速蹿红。
当时美国投资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1999年的时候,许多新上市的公司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同网络挂钩,有的在公司名字后面加上dotcom,有的在公司名字前面加上i或者e,以示公司是同网络有关的。因为在那个时期,只要一个公司同网络挂上钩,不管这家公司是赚钱还是赔钱,不管其主营业务是什么,股价都会被炒得“直冲云霄”,发行新股也会被抢购一空。雅虎1998年总收入2.03亿美元,利润总额2500万美元,进入1999年后,雅虎的股票市值已经接近380亿美元,超过了波音公司。甚至像网景这样一个从成立到上市不到两年,没挣过一分钱的公司,也居然站到了巨人微软的对面。一些人在比较雅虎和波音后,甚至还下了这样的结论:网络经济3年等于工业经济70年。
就这样,随着投资气氛逐渐走上狂热道路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高歌猛进、风光无限。
就在纳指从98年的1500点一路攀升至2000年的3月,达到峰值5048点后的几个月里,受美联储调高利率及微软遭地方法院拆分这两大事件的影响,互联网公司的劫难降临了,纳指迅速从5000多点的高位,一路狂泻到1500点以下,超过5万亿美元的市值随之蒸发。
彼时的中国,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1996年,互联网发端之时,中国知道互联网是什么的人还不多;2000年,网民暴增至890万,能上网的计算机350万台,电子商务开始起步。当时中国最好的广告牌上几乎都写着某个互联网公司的名号,大家比着烧钱。最煽情的说法是,一个碗上写着.com的乞丐都能拿到上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湘ICP备2022002427号-10湘公网安备:43070202000427号
© 2013~2019 haote.com 好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