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值在这个循环中被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这正是美国近二十年“实体经济”领域中最大的财富创造机制——注意,在这套财富创造机制中并不重视其实体运营是否盈利。
在ElonMusk搞的特斯拉上市并实现股价暴涨之前,美国风投在这个领域一直没搞出什么名堂出来,基本上是给互联网脸上贴金的摆设。特斯拉模式的意义在于把互联网企业的资本特权外扩到硬件企业上,如今这个特权已经扩散到智能硬件——所以智能硬件是2013年以来的风投新热点。
美国互联网公司体现了美国的“资本定价”霸权
那么,美国资本市场上互联网公司上市前后是怎么估值的?
美国资本市场上的互联网热潮主要有两波:第一波是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泡沫,第二波就是自2010年起在创业市场启动、2011年在资本市场启动、现在(2014年11月起)仍在继续的移动互联网(之前是社交互联网)热潮。
美国资本市场是怎么给这类互联网公司估值的?可以以当前这一波移动互联网的资本热潮作为剖析。
互联网公司在美国上市的普遍规律是,上市时亏损,谈不上PE,上市估值只能按照市净率(PB)来算。
笔者概括出一个“10-25”法则,其中的10指的是美国互联网公司IPO时真正为公司融资所发新股数量大多为IPO前总股份的10%以下,属于小比例融资;
而25则指的是IPO定价对应的上市前市净率(公司按上市前股本计算的市值相对于公司账面价值的倍数,一般在20-30倍,平均约25倍),即一上市原有股东的手中价值就“翻25倍”。
因为互联网企业通常到上市的时候都是没有什么利润的(十几年来只有谷歌除外),因此谈不上什么市盈率(PE)。两者一结合,互联网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可用小比例增发股权为公司融入相当于上市前账面价值2倍左右的现金。上市后互联网公司的市净率(PB)就变成略高于10左右,这样的市净率对于一个以高成长为标签的公司看起来还是可以接受的。
这种高估值出让新增股权带动整体市值暴涨的模式,有点像“尾巴摇狗”,少数股权重新估值撬动整体重估,最后建立互联网公司在财务上的合法性。
湘ICP备2022002427号-10湘公网安备:43070202000427号
© 2013~2019 haote.com 好特网